石墨-名稱來源 源于希臘文“graphein”,意為“用來寫”。由德國化學家和礦物學家A.G.Werner于1789命名。 石墨-鑒定特征 鱗片狀石墨 鐵黑色,硬度低,一組完全解理,有滑感和染手。 形態:單晶體常呈片狀或板狀,但完整的很少見。集合體通常為鱗片狀,塊狀和土狀。 石墨-成因和產地 石墨是在高溫下形成。 石墨常見于大理巖、片巖或片麻巖中,是有機成因的碳質物變質而成。煤層可經熱變質作用部分形成石墨。少量石墨 是火成巖的原生礦物。石墨也常見于隕石中,一般為團塊狀,以一定方位關系組成立方體外形的多晶集合體稱方晶石墨。分布較廣是石墨的變質礦床,系由富含有機質或碳質的沉積巖經區域變質作用而成;著名產地有紐約Ticonderoga,馬達加斯加和Ceylon,我國以黑龍江雞西市柳毛為石墨-工業分類 工業上將石墨礦石分為晶質(鱗片狀)石墨礦石和穩晶質(土狀)石墨礦石兩大類。晶質石墨礦石又可分為鱗片狀和致密狀兩種。 中國石墨礦石以鱗片狀晶質類型為主,其次為隱晶質類型,致密狀晶質石墨只見于新疆托克布拉等個別礦床中,工業價值不大。 鱗片狀石墨礦石結晶較好,晶體粒徑大于1μm,一般為0.05~1.5mm,大的可達5~10mm,多呈集合體。礦石品位較低,一般為3~13.5%。伴生的礦物有云母、長石、石英、透閃石、透輝石、石榴石和少量硫鐵礦、方解石等,有時還伴有金紅石,釩云母等有用組分。鱗片石墨礦石按其所賦
|